简介:《汉鼎重光》一书以梁牧为主角。时值蜀汉景耀元年,即公元260年,地点位于南中永昌郡。当地气候闷热,仿佛被一层厚实的毡毯所笼罩。在这沉闷的环境中,我身处一隅简陋的营帐之内,突然从混沌黑暗中惊醒,头脑仿佛被铁锤重重击打,剧烈的疼痛如潮水般连绵不绝,令我不由自主地发出痛苦的呻吟。
梁牧回到成都,即刻前往刘谌府邸,将与姜维会面的详细情况一一告知。刘谌听后,对北伐计划与曹魏反曹势力的配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,然而,他深知蜀汉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,曹魏随时可能发动大规模进攻,仅靠北伐与外部策应还远远不够。
梁牧看出刘谌的忧虑,沉思片刻后,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:“殿下,如今我们将目光大多放在北伐与联络反曹势力上,但也不可忽视自身防御的稳固。南中地势复杂,易守难攻,且物产丰富,我们可暗中在南中囤积兵力,一方面可作为战略预备队,另一方面,若成都遭遇危机,南中驻军能迅速驰援。”
刘谌微微点头,示意梁牧继续说下去。梁牧接着说道:“同时,阴平之地至关重要,此地地势险要,是曹魏进攻蜀汉的一条隐秘通道。当年邓艾便曾试图由此偷渡入蜀。我们可从南中分出一部分兵力,秘密北上,加强阴平的防御,在要道设伏,囤积粮草军械,以防曹魏再次从阴平偷袭。”
刘谌听后,眼前一亮,拍手称赞道:“阿牧,此计甚妙!南中藏兵,可保我蜀汉后方稳固,关键时刻能为前线提供有力支援;分兵北上阴平,则可堵住曹魏这一危险的进攻路线。只是,此事要做到隐秘,不可让黄皓等人察觉,否则他们定会在父皇面前进谗言,破坏我们的计划。”
梁牧说道:“殿下放心,我与霍弋将军相识已久,他久镇南中,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。我可修书与他,让他暗中筹备此事。霍将军为人忠诚可靠,定会将此事办得妥妥当当。”
刘谌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好,就依你之计。你即刻修书与霍弋将军,详细说明我们的计划。另外,我们还需考虑如何应对黄皓等人的阻挠。若他们得知此事,必定会想尽办法破坏。”
梁牧皱着眉头,思考了一会儿说道:“殿下,我们可放出一些假消息,迷惑黄皓等人。比如,对外宣称南中兵力调动是为了平定当地一些小部族的叛乱,而北上阴平的部队则说是为了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巡逻,防止盗匪骚扰。如此一来,或许能打消他们的疑虑。”
刘谌点头同意:“此计可行。阿牧,此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,务必谨慎行事,不可有丝毫差错。这关乎着蜀汉的生死存亡。”
梁牧拱手说道:“殿下放心,牧定不负所托。”
随后,梁牧立刻修书给霍弋,详细阐述了在南中藏兵以及分兵北上阴平的计划,并说明了应对黄皓等人的策略。书信送出后,梁牧每日都在焦急地等待霍弋的回复。
数日后,霍弋的回信终于到来。信中霍弋表示完全赞同梁牧的计划,并承诺会立刻着手秘密筹备。他在南中经营多年,人脉广泛,定能将此事做得隐秘而高效。
刘谌与梁牧看完回信,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。他们深知,这一系列举措虽不能立刻改变蜀汉的困境,但却为蜀汉的防御体系增添了重要的筹码,为未来的局势发展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必须时刻警惕黄皓等人的阴谋,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,期望能在这风雨飘摇的局势中,为蜀汉寻得一线生机,守护住大汉的最后尊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