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:《大明外交官,我武德服人》中的陈林,身兼大明外交部长、藩国保护人及新秩序奠基者多重身份。洪武十五年,朱雄英与马皇后病重,加之藩国朝贡盛会在即,陈林凭借独有的“武德外交系统”,以果敢外交策略脱颖而出,赢得“部长大人”的尊称。他运筹帷幄,不仅在外交舞台上游刃有余,更引领大明踏上全球扩张之路。面对“不讲武德”的质疑,他泰然回应:“强国之交,理当宽宏,大明武德深厚,你一试便知。”即便是强大的帖木儿也对他敬畏三分,朱元璋更是对他赞誉连连。
如果这时候开启海禁,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势必会吸引大量人口出海冒险,那大明的农耕和粮食谁来保障!”
朱元璋一席话,彻底将陈林对古人的固有印象打破。
原来朱元璋是了解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,之所以实行海禁,只是为了对付蒙元,防止倭寇,为了恢复国内经济。
虽然在认知上,朱元璋依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,可站在今人的角度看问题,这么做确实有助于大明迅速恢复国力。
历史上,洪武年间也确实出现人口大爆发,至少从结果上看,海禁政策是有利于当今的大明。
或许将来朱元璋会有重开海禁的可能,可计划赶不上变化,老朱他没等到开海就嗝屁了,后来的朱允炆更是一通乱搞。
甚至是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,也只是官方性质的大规模外交式航海开拓,属于国家垄断行为。
民间的海洋贸易,依旧是偷偷摸摸的走私行为。
但这依旧不能成为实施海禁的原因,从历史发展来看,海禁终究是弊大于利。
“陛下,臣依旧觉得海禁不利于大明发展。”陈林头铁道。
朱元璋饶有兴趣:“很好,你说,如果你能说出个所以然,咱或许可以考虑开海。”
礼部尚书赵瑁赶紧上前道:“陛下切不可听此人妖言惑众,海禁政策实乃百利而无一害之国策,切不可轻废啊!”
陈林冷笑的看着赵瑁,这可真是瞌睡送枕头,你不跳出来咱还不好开口。
“赵大人为何如此反对开海,难道开海会损害赵大人的利益?或者说只有继续执行海禁才能维护你的利益?”
赵瑁闻言大惊失色:“你!你你...你血口喷人,这是无端揣测,是毁谤,陛下,他毁谤我,他在毁谤我啊!”
赵瑁的失态倒是让朱元璋起了疑心。
不过他没有马上说什么,而是静等陈林继续开炮。
“急了,急了,陛下,赵大人他急了,心里有鬼才会急,不知赵大人心里的鬼是什么呢?”
“你!本官行得正站得直,无惧任何脏水和无端揣测,陛下明察。”
陈林不再跟赵瑁纠缠,只要让朱元璋心里对这里边的事产生怀疑就够了。
其余的就交给锦衣卫,锦衣卫会帮他将这些人查个底朝天。
“臣斗胆请问,陛下之所以压制浙东集团是何原因?”
!!!!
众人皆是大惊!
这等话题岂是堂而皇之放在桌面上能讲的!
可朱元璋却并未发怒,反而看着赵瑁的眼神更加深沉了。
陈林却是继续加码:“浙东集团所在地便是原先张士诚和方国珍所盘踞的地盘,正如陛下所说,倭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两人的部下。
那咱大明内部会不会也有这类人物混迹于朝堂上,表面上他们是朝廷官员,私底下却与外海的倭寇勾结,大肆走私贸易,偷税漏税,赚取暴利!
这时候有人极力反对开海,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们是想垄断海上走私贸易,独霸其中的巨额利润?”
陈林这一番言论,犹如一把尖刀,直戳在场一些人的心窝。
朱元璋闭着眼睛:“你可有证据?”
“这只是臣的推论,想要证据很容易,陛下只需派遣锦衣卫稍微查一查,必能找出这些隐藏在阴暗处的硕鼠。”
朱元璋睁开眼睛认真的看着陈林,嘴里却喊道:“毛骧,都听到了吗?”